書庫 簡介 目錄 A-AA+ 書簽 查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、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

国史大纲作者:钱穆发布:一叶知秋

2020-10-12 03:18

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

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,应须求一明了之知解,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,则上古探索,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。

一、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

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,可分两途述说:一、史前遗物之发掘。二、传说神话之审订。史前遗物发掘,可分三部分述之:

〔一〕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

此事始于民国九年〔西元1920年〕,在甘肃庆阳为首次。此后陆续发现甚多。

〔1〕早期旧石器时代

民国十八年〔西元1939年〕在河北房山周口店发现古代猿人之完整头骨,考古学者名之曰:『北京人』。其年代距今约五十万年,中华民族当为其直属后裔,其时北京人已知用火,当早于欧洲人用火三十万年以上。其它遗物,周口店发现亦甚丰。

其后在陕西蓝田陈家窝,发现蓝田猿人,与北京人时期相同,又有山西芮城匼河与西侯度村等十三处。其中芮城两址时代更早,后有广东曲江马坝村发现『马坝人』,时代稍后于『北京人』与『蓝田人』。则是在远古时代,吾中华民族之祖先,殆已遍布华南、北。

〔2〕、中期旧石器时代

在华北发现者,多在山西、陕、甘高原一带。自汾水流域北至河套,南缘横山山脉。甘肃庆阳发现,亦属此期。华南有湖北长阳出土『长阳人』。

〔3〕晚期旧石器时代

此期据今约不过一万年。遗址发现,遍及南北,惟黄河、长江下游各地,则尚未发现在此等遗址。

〔二〕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

〔1〕黄河中下游

一为民国十年〔西元1921年〕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报发现,称为『彩陶文化』。其分布地区,以豫西、晋南及渭水中下游中心,西至渭水上游,东至豫中,南至汉水中上游,北达河套。遗址发现,多在河流两岸之台地,分布极稠密,已发现者约达千处以上。其中如西安半坡最早遗址,据测定,距今可达六千年。陕县庙底沟早期遗址,距今亦逾五千年。其时已经原始锄耕农业,兼事渔猎。

二为龙山『黑灰陶文化』。分布地区较『仰韶文化』为广。西起陕西、东至海滨、东北至辽东半岛,东南江苏,发现遗址三百余处。此一期文化,乃自仰韶文化发展进步而来。又可分为较早『形成期』与较晚『典型期』之两期。如河南陕县庙底沟,即在仰韶文化上层。安阳后岡则在殷墟之下层。此层皆属『龙山文化』之较早形成期。如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及日照西城镇诸地,是为龙山文化之较后典型期。此时期之文化,锄耕农业已甚进步。陶器开始采用轮制,并以精造黑色光薄的蛋壳陶为其特色。并已有城堡建筑,以牛、羊、猪之肩胛骨为卜。

〔2〕长江中下游

有湖北京山县屈家岭之发现。其分布范围,为长江及武当山、桐柏山、大别山所环绕之江汉地区。其时期晚于仰韶、而早于龙山。其中如淅川遗址、据测定距今可达四千至五千年。此一地区之文化,已普种水稻、狩猎、纺织均相当发达,有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。

〔3〕其它

如黄河上游、川、滇西南地区,东南沿海,塞北草原及东北地区、西北高原,青藏高原各处,皆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,在此不备及。

由于此等发现,遂使国人之观念,渐渐脱离了三皇五帝之旧传说,转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寻,此不可不谓是近六十年来吾国人古史知识上的一大进步。

国人此六十年来之发掘考古工作,因于材料陆继发现,遂使因之而起之的推论亦陆继改变。如仰韶、在龙山两期文化,以前认为其各自独立发展,今已遭一致之否定。至西方学者早有中国民族与中华文化西来之臆测。民国十年发现仰韶彩陶上绘几何花纹,西方学者仍认为其与中亚、南欧一带有关系,但今亦无人置信。据最近考古学家一般之意见,综合旧石器、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,大体认为中国文化最早开始,应在山、陕一带之黄土高原。东至太行山脉,南至秦岭山脉,东南到河南西北山地,西北至河套地区。自此逐步向东南发展。及至新石器时代,当转以渭水盆地及黄河大平原为中心,由仰韶彩陶文化向东发展,形成龙山文化。向西传播,乃至黄河上游以抵西北高原。在此六十年之发现中尚不见西北地区有旧石器时代之遗址,则中华文化西来之说,可以不攻自破。

〔三〕殷墟之发现

远在清末,已有人在河南安阳发掘殷代所用龟甲占卜文字,而发现其地为古代之殷墟,此一遗址之年代,已远在有文字记载之历史以后。在此遗址所得器物,已远后于石器时代,而代表了很进步的青铜时代。其间有一部分遗物,可证其直接因袭于龙山文化而来者,如卜骨、如黑陶皆是。在殷墟之后冈,上层有白陶,今称之为『小屯文化』。中层黑陶,即代表『龙山文化』。下层彩陶,乃代表『仰韶文化』。是其地乃不断有陶文化。

目前关于考古发掘之成绩,大略可言者止此。

传说神话之审订,近人为之尤力。如顾颉刚等所编集之古史辨。

然中国民族为一历史的民族,中国古史早已经古人不断努力,有一番卓越谨严而合理的编订。

最著者莫如孔子之作【春秋】,与司马迁之为【史记】。子不语怪力乱神,【春秋】『其文则史,其事则齐恒、晋文』,已为一部极谨严的编年史,历史观念至是已绝对超出『神话』之范围而独立。

司马迁为【史记】,谓:『学者载籍极博,犹考信于六艺』,自负以【史记】继【春秋】之后。五帝首黄帝,三皇传说早未列入。至【史记】所载五帝帝系,后人亦多驳辨。如三国时期秦宓、北宋时欧阳修等。故三皇五帝之旧传说,在中国历来史学界,本未严格信守。

今求创建的新的古史观,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,亦应稍加修正。

从一方面看,古史若经后人层累地造成;惟据另一方面看,则古史实经后人层累的遗失而淘汰。层累之造成之伪古史固应破坏,层累遗失的真古史,尤应探索。此其一。

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起来,故其中断难脱离『传说』与带有『神话』之部分。若严格排斥传说,则古史即无从说起。即后代史亦强半由传说追记,未必皆出历史事变时人当身之记载。此其二。

且神话有起于传说之后者,如先有关羽之传说,而渐变成神话。不能因神话而抹杀传说。如因看三国演义而怀疑及于陈寿三国志。此其三。

假造亦与传说不同,如后起史书整段的记载与描写,或可出于假造,以成于一手也。如尚书之尧典、禹贡等。其散见各书之零文短语,则多系往古传说,非出后世一人或一派所伪造。其以流传普遍。如舜与禹其人等。此其四。

欲排斥某项传说,应提出与此传说相反之确据。否则此传说即不能断其必伪或必无有。亦有骤视若两传说确切相反,不能并立,如谓某人某日在北平,而另一说则谓见其某日在南京。而经一番新的编排与新的解释,而得其新鲜之意义与地位者。如知某人乃以是日乘飞机自北平往南京也。此其五。

而中国古代历史传说,极富理性,切近事实,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。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,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,庖羲氏代表畜牧时期,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。此等名号,本非古所本有,乃属后人想象称述,乃与人类文化演进阶程,先后符合。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,早于人文演进,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。

大体上研究古史,应有其相应之限度,凡及年历、人物、制度、学术等等,过细推求,往往难得真相。

一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,不够按年逐月推求。后世如刘歆三统历以下迄皇甫谧帝王世记、邵雍皇极世经等书,无论其推算不可信,即谓推算无误,亦往往历数十百年无一事可考,岂不于研治古史仍属徒劳。

二则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,人物个性活动之事业尚少,若事从人物言行上研求古史,则仍是黄帝、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一套旧观念,不免多带有神话与教训之意味,亦不得古史之真相。

三则古代文化之演进尚浅,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、学术思想等之并起,若从此方面研寻古史,则不脱汉代学家『三代质文相禅』种种假想之范围,所谓儒者托古改制,亦不能得古史之真相。

然古史并非不可讲,从散见各古书的传说中去找寻,仍可得一个古代中国民族活动情形之大概。此种活动情形,主要的是文化状态与地理区域。

凡古书传说中某王某国起某地、都某城,与某国某君战于某地,某氏族来自某方等,实为研寻古史地理之较有线索者;然亦有须经审细考订处。如史记言黄帝:『东至海,西至空桐,南至江,登熊湘,北逐荤粥,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』后人遂疑其行踪之超逴,近于神话。

不知崆峒本在河南境,庄子所言襄城、具茨,大騩、广成,地望皆近。熊湘即熊耳山。与崆峒同在一省。釜山者,覆釜山,一名荆山,见唐书地理志。与华潼为近,所谓黄帝『采首山铜,铸鼎荆山』是也。

黄帝又与神农『战于阪泉之野』,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,相近有蚩尤城、蚩尤村及浊泽,一名涿泽,即涿鹿矣。然则黄帝故事,最先传说只在河南、山西两省,黄河西部一隈之圈子里,与舜、禹故事相关不远。

司马迁自以秦汉大一统以后之目光视之,遂若黄帝足迹遍天下耳。此就黄帝传说在地理方面加以一新解释,而其神话之成分遂减少,较可信之意义遂增添。将来若能与各地域发掘之古器物相互间得一联络,从此推寻我民族古代文化活动之大概,实为探索古史一较有把握之方向。

打開手機掃描閱讀

收藏 書評 打賞

上一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