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庫 簡介 目錄 A-AA+ 書簽 查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狱中题壁(谭嗣同·清)

古诗三百首作者:发布:延章

2022-11-10 16:13

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-1898年9月28日,字复生,号壮飞,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,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,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,维新派人士。其所著的【仁学】,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,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。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、南学会等,主办【湘报】,又倡导开矿山、修铁路,宣传变法维新,推行新政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,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,失败后被杀,年仅33岁,为『戊戌六君子』之一。

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。

译文
希望出亡的康有为、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。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。

注释
望门投止:望门投宿。
张俭:东汉末年高平人,因弹劾宦官侯览,被反诬『结党』,被迫逃亡,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,均不畏牵连,乐于接待。事见【后汉书·张俭传】。
忍死:装死。
须臾:不长的时间。
杜根:东汉末年定陵人。事见【后汉书·杜根传】。

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版本一

译文
我自仰天大笑,慷慨赴死,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、光明磊落,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。

注释
横刀:屠刀,意谓就义。
两昆仑:有两种说法,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;其二为『去』指康有为按: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,后逃往日本,『留』指自己。



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,揭露顽固派的狠毒,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。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,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。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,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,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。

『望门投止思张俭止』这一句,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、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,借典述怀。私心祈告: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,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。

『忍死须臾待杜根』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,微言大义。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,以邓太后影射慈禧,事体如出一辙,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,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。这一句主要是说,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,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,应该志存高远,忍死求生。等待时机,以期再展宏图。

『我自横刀向天笑』是承接上两句而来:如若康、梁诸君能安然脱险,枕戈待旦,那么,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,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,冲天大笑。『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』。对于死,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。当政变发生时,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,他断然拒绝,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,所以才能处变不惊,视死如归。

『去留肝胆两昆仑』对于去留问题,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。在政变的第二天,谭氏待捕不至,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,劝其东游日本。他说:『不有行者,无以图将来;不有死者,无以酬圣主。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,程婴、杵臼、月照、西乡,吾与足下分任之。』他出于『道』变法大业、国家利益,也出于『义』君臣之义、同志之义,甘愿效法【赵氏孤儿】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,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,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。同时,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,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。在他看来,这伟大的身后事业,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、梁们的推动和领导。基于这种认知,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,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:去者,留者。路途虽殊,目标则同,价值同高,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,比肩并秀,各领千秋风骚。

全诗用典贴切精妙,出语铿锵顿挫,气势雄健迫人。诗中寄托深广,多处运用比喻手法,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。


参考资料
1、邓莹辉.中国古典诗词精鉴: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年:260页
2、曹保平.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诗卷:内蒙古文化出版社,1999年:333
3、贺信民.红外集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2:241-243页

打開手機掃描閱讀

收藏 書評 打賞

上一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