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仪说秦武王
赧王五年辛亥、西元前310年
张仪说秦武王曰:『为王计者,东方有变,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。臣闻齐王甚憎臣,臣之所在,齐必伐之。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,齐必伐梁,齐、梁交兵而不能相去,王以其间伐韩,入三川,挟天子,案图籍,此王业也!』王许之。
译西元前310年,周赧王五年。
张仪向秦武王建言:『为秦国和大王打算,如果东边那几个国家能发生一些变化,大王就能割得来更多的土地。听说齐宣王恨透了在下,我在哪个国家他就要去攻打那个国家。请求大王,就让我这个没用的人就到魏国去吧。这样一来,齐国必定攻击魏国,等齐、魏交兵,欲罢不能之时,大王趁机攻打韩国,夺三川洛水、黄河等流过的洛阳周围之地,挟持周天子,收取天下的户籍图册,这是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啊!』
秦武王允许,张仪连忙去了魏国。
齐王果伐梁,梁王恐。张仪曰:『王勿患也!请令齐罢兵。』乃使其舍人之楚,借使谓齐王曰:『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!』齐王曰:『何故?』楚使者曰:『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,欲齐、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。今王果伐梁,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,而信仪于秦王也』。齐王乃解兵还。张仪相魏一岁,卒。
译张仪任魏国宰相,齐国立即发兵攻击魏国,魏襄王非常害怕。张仪劝说:『就这点事儿,大王别担心,我很快就让齐国退兵。』
于是,张仪派门客去楚国,借了一位楚国人充当使者,去对齐宣王说:『很不错啊大王,您这是让秦武王更加信任和倚重张仪呢!』齐宣王问:『你这话是怎么说的?』楚国使者回答:『张仪离开秦国,那是和秦武王串通好的,是个阴谋。目的很明显,就是想让齐、魏大打出手,秦国好趁机去夺韩国的三川之地。不出张仪所谋,大王果然讨伐魏国。大王这是消耗国力而与魏国无故争斗,促使秦王更加信任张仪啊!』齐宣王一听,立即罢兵。
张仪担任魏国宰相一年,病逝。
评秦惠文王死后,张仪做的这些事,纯粹为了自保。已经不再是为秦国效力了。像张仪苏秦这种纵横家,属于职业经理人,对哪个国家都没有真正的感情,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,就投靠谁。
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,致位富贵,天下争慕效之。又有魏人公孙衍者,号曰犀首,亦以谈说显名。其余苏代、苏厉、周最、楼缓之徒,纷纭遍于天下,务以辩诈相高,不可胜纪;而仪、秦、衍最著。
译张仪、苏秦都以纵横术游说诸侯并取得高官厚禄。当时,天下文人争相效仿,其中就有号称犀首的魏国人公孙衍,也以谈论游说名扬天下。其他像苏代、苏厉、周最、楼缓之辈,乱糟糟,行迹遍布天下,都以诡辩、欺诈互相攀比,事迹很多,记不胜记。只有张仪、苏秦、公孙衍显著于当时。
孟子论之曰:或谓:『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;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?』孟子曰:『是恶足为大丈夫哉!君子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正道,得志则与民由之,不得志则独行其道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诎,是之谓大丈夫。』
译【孟子】上有这样的记载:有人问:『张仪、公孙衍,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,难道他们还算不上大丈夫?』
孟子回答:『这些恶徒,岂能算得上大丈夫!有德行的君子,坐的是天下的正位,行的是天下的正道。理想得以实现则与百姓同甘共苦,不能施展抱负则独善其身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这才算得上大丈夫。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