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2-24 14:52
一
注各有所說,故異於吹。
疏夫名言之與風吹,皆是聲法,而言者必有詮辯,故曰有言。
釋『吹也』如字,又叱瑞反。崔云:吹,猶籟也。
二
注我以為是而彼以為非,彼之所是,我又非之,故未定也。未定也者,由彼我之情偏。
疏雖有此言,異於風吹,而咸言我是,僉曰彼非。既彼我情偏,故獨未定者也。
三
注以為有言邪?然未足以有所定。
四
注以為無言邪?則據己已有言。
疏果,決定也。此以為是,彼以為非,此以為非,而彼以為是。既而是非不定,言何所詮!故不足稱定有言也。然彼此偏見,各執是非,據己所言,故不可以為無言也。
五
注夫言與鷇音,其致一也,有辯無辯,誠未可定也。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異,故是非紛紜,莫知所定。
疏辯,別也。鳥子欲出卵中而鳴,謂之鷇音也,言亦帶殼曰鷇。夫彼此偏執,不定是非,亦何異鷇鳥之音,有聲無辯!故將言說異於鷇音者,恐未足以為別者也。
釋『鷇』苦豆反,李音彀。司馬云:鳥子欲出者也。
六
疏惡乎,謂於何也。虛通至道,非真非偽,於何逃匿而真偽生焉?
釋『惡乎』音烏。下皆同。『真偽』一本作真詭。崔本作真然。
七
注道焉不在!言何隱蔽而有真偽,是非之名紛然而起?
疏至教至言,非非非是,於何隱蔽,有是有非者哉?
釋『道焉』於虔反。
八
注皆存。
疏存,在也。陶鑄生靈,周行不殆,道無不遍,于何不在乎!所以在偽在真而非真非偽也。
九
注皆可。
疏玄道真言,隨物生殺,何往不可而言隱邪?故可是可非,而非非非是者也。
一〇
疏小成者,謂仁義五德,小道而有所成得者,謂之小成也。世薄時澆,唯行仁義,不能行於大道,故言道隱於小成,而道不可隱也。故老君云,大道廢,有仁義。
一一
注夫小成榮華,自隱於道,而道不可隱。則真偽是非者,行於榮華而止於實當,見於小成而滅於大全也。
疏榮華者,謂浮辯之辭,華美之言也。只為滯於華辯,所以蔽隱至言。所以老君經云,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
釋『實當』丁浪反。後可以意求,不復重出。『見於』賢遍反。
一二
疏昔有鄭人名緩,學於求〔裘〕一氏之地,三年藝成而化為儒。儒者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,行仁義之道,辯尊卑之位,故謂之儒也。緩弟名翟,緩化其弟,遂成於墨。墨者,禹道也。尚賢崇禮,儉以兼愛,摩頂放踵以救蒼生,此謂之墨也。而緩翟二人,親則兄弟,各執一教,更相是非。緩恨其弟,感激而死。然彼我是非,其來久矣。爭競之甚,起自二賢,故指此二賢為亂群之帥。是知道喪言隱,方督是非。
一三
注儒墨更相是非,而天下皆儒墨也。故百家並起,各私所見,而未始出其方也。
疏天下莫不自以為是,以彼為非,彼亦與汝為非,自以為是。故各用己是是彼非,各用己非非彼是。
釋『更相』音庚。
一四
注夫有是有非者,儒墨之所是也;無是無非者,儒墨之所非也。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,乃欲明無是無非也。欲明無是無非,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。反覆相明,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。非非則無非,非是則無是。
疏世皆以他為非,用己為是。今欲翻非作是,翻是作非者,無過還用彼我,反覆相明。反覆相明,則所非者非非則無非,所是者非是則無是。無是則無非,故知是非皆虛妄耳。◎家世父曰:郭象云,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,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。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,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,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。今觀墨子之書及孟子之闢楊墨,儒墨互相是非,各據所見以求勝,墨者是之,儒者非焉。是非所由成,彼是之所由分也。彼是有對待之形,而是非兩立,則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,彼是之見存也。莫若以明者,還以彼是之所明,互取以相證也。郭注誤。
釋『反覆』芳服反。下同。
校
一、裘字依漁父篇改。
一
注物皆自是,故無非是;物皆相彼,故無非彼。無非彼,則天下無是矣;無非是,則天下無彼矣。無彼無是,所以玄同也。
疏注曰,物皆自是,故無非是,物皆相彼,故無非彼。無非彼也,則天下無是矣;無非是也,則天下無彼矣。無彼無是,所以玄同。此注理盡,無勞別釋。
二
疏自為彼所彼,此則不自見,自知己為是,便則知之;物之有偏也,例皆如是。若審能見他見自,故無是無非也。
三
注夫物之偏也,皆不見彼之所見,而獨自知其所知。自知其所知,則自以為是。自以為是,則以彼為非矣。故曰彼出於是,是亦因彼,彼是相因而生者也。
疏夫彼對於此,是待於非,文家之大體也。今言彼出於是者,言約理微,舉彼角勢也;欲示舉彼明此,舉是明非也。而彼此是非,相因而有,推求分析,即體皆空也。
四
注夫死生之變,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。故死生之狀雖異,其於各安所遇,一也。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,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,則無生矣。生者方自謂死為死,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,則無死矣。無生無死,無可無不可,故儒墨之辨,吾所不能同也;至於各冥其分,吾所不能異也。
疏方,方將也。言彼此是非,無異生死之說也。夫生死交謝,由〔猶〕寒暑之遞遷。而生者以生為生,而死者將生為死,亦如是者以是為是,而非者以是為非。故知因是而非,因非而是。因非而是,則無是矣;因是而非,則無非矣。是以無是無非,非生無死,無可無不可,何彼此之論乎!
五
注夫懷豁者,因天下之是非而自無是非也。故不由是非之塗而是非無患不當者,直明其天然而無所奪故也。
疏天,自然也。聖人達悟,不由是得非,直置虛凝,照以自然之智。只因此是非而得無非無是,終不奪有而別證無。
六
注我亦為彼所彼。
七
注彼亦自以為是。
疏我自以為是,亦為彼之所非;我以彼為非,而彼亦以自為是也。
八
注此亦自是而非彼,彼亦自是而非此,此與彼各有一是一非於體中也。
疏此既自是,彼亦自是;此既非彼,彼亦非此;故各有一是,各有一非也。
九
注今欲謂彼為彼,而彼復自是;欲謂是為是,而是復為彼所彼;故彼是有無,未果定也。
疏夫彼此是非,相待而立,反覆推討,舉體浮虛。自以為是,此則不無;為彼所彼,此則不有。有無彼此,未可決定。
釋『彼復』扶又反。下同。
一〇
注偶,對也。彼是相對,而聖人兩順之。故無心者與物冥,而未嘗有對於天下也。〔樞,要也〕一。此居其樞要而會其玄極,以應夫無方也。
疏偶,對也。樞,要也。體夫彼此俱空,是非兩幻,凝神獨見而無對於天下者,可謂會其玄極,得道樞要也。前則假問有無,待奪不定;此則重明彼此,當體自空。前淺後深,所以為次也。
釋『道樞』尺朱反。樞,要也。『以應』,應對之應。前注同。後可以意求,不復重音。
一一
注夫是非反覆,相尋無窮,故謂之環。環中,空矣;今以是非為環而得其中者,無是無非也。無是無非,故能應夫是非。是非無窮,故應亦無窮。
疏夫絕待獨化,道之本始,為學之要,故謂之樞。環者,假有二竅;中者,真空一道。環中空矣,以明無是無非。是非無窮,故應亦無窮也。◎家世父曰:是非兩化而道存焉,故曰道樞。握道之樞以游乎環中,中,空也。是非反復,相尋無窮,若循環然。游乎空中,不為是非所役,而後可以應無窮。◎慶藩案:唐釋湛然止觀輔行傳宏決引莊子古注云:以圓環內空體無際,故曰環中。
一二
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,故一是一非,兩行無窮。唯涉空得中者,曠然無懷,乘之以游也。
疏夫物莫不自是,故是亦一無窮;莫不相非,故非亦一無窮。唯彼我兩忘,是非雙遣,而得環中之道者,故能大順蒼生,乘之遊也。
一三
疏指,手指也。馬,戲籌也。喻,比也。言人是非各執,彼我異情,故用己指比他指,即用他指為非指;復將他指比汝指,汝指於他指復為非指矣。指義既爾,馬亦如之。所以諸法之中獨奉指者,欲明近取諸身,切要無過於指,遠託諸物,勝負莫先於馬,故舉二事以況是非。
一四
注夫自是而非彼,彼我之常情也。故以我指喻彼指,則彼指於我指獨為非指矣。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也。若復以彼指還喻我指,則我指於彼指復為非指矣。此亦〔以〕二非指喻指之非指也。將明無是無非,莫若反覆相喻。反覆相喻,則彼之與我,既同於自是,又均於相非。均於相非,則天下無是;同於自是,則天下無非。何以明其然邪?是若果是,則天下不得彼〔復〕三有非之者也。非若果非,〔則天下〕四亦不得復有是之者也。今是非無主,紛然淆亂,明此區區者各信其偏見而同於一致耳。仰觀俯察,莫不皆然。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,萬物一馬也,故浩然大寧,而天地萬物各當其分,同於自得,而無是無非也。
疏天下雖大,一指可以蔽之;萬物雖多,一馬可以理盡。何以知其然邪?今以彼我是非反覆相喻,則所是者非是,所非者非非。故知二儀萬物,無是無非者也。
釋『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』,崔云:指,百體之一體;馬,萬物之一物。『浩然』戶老反。
校
一、樞要也三字依焦竑本補。
二、復字依宋本改。
三、以字依宋本改。
四、則天下三字依焦竑本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