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庫 簡介 目錄 A-AA+ 書簽 查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

从军行七首·其四(王昌龄.唐)

古诗词文(中小学教材)作者:古典诗词发布:延章

2022-11-23 19:12

王昌龄698—756,字少伯,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『七绝圣手』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而立之年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晓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『诗家夫子王江宁』之誉亦有『诗家天子王江宁』的说法

青海长云暗àn雪山,孤城遥yáo望玉门关。

译文
青海湖上乌云密布,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。边塞古城,玉门雄关,远隔千里,遥遥相望。

注释
青海:指青海湖,在今青海省。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,置神威军戍守。
长云:层层浓云。
雪山:即祁连山,山巅终年积雪,故云。
孤城:边塞古城。
玉门关:汉置边关名,在今甘肃敦煌西。一作『雁门关』。
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不破一作:不斩

译文
守边将士身经百战,铠甲磨穿,壮志不灭,不打败进犯之敌,誓不返回家乡。

注释
破:一作『斩』。
楼兰:汉时西域国名,即鄯善国,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。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,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。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。
终不还:一作『竟不还』。



赏析
唐代边塞诗的读者,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、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。怀疑作者不谙地理,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,曲为之解者亦有之。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。

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。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。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,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,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。有的说,上句是向前极目,下句是回望故乡。这很奇怪。青海、雪山在前,玉门关在后,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,那不是汉兵,倒成胡兵了。另一说,次句即『孤城玉门关遥望』之倒文,而遥望的对象则是『青海长云暗雪山』,这里存在两种误解:一是把『遥望』解为『遥看』,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,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。

『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』,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,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青海湖上的天空,长云遮蔽,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,翻过雪山,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,再往西,就可以看到玉门关。在唐代,西边有吐蕃,北边有突厥,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,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,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。看着青海和玉门关,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,不由心潮澎湃。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,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,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,也有边疆环境恶劣,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,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、迷茫昏暗的景象中。

『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』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。『黄沙百战穿金甲』,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。戍边时间之漫长,战事之频繁,战斗之艰苦,敌军之强悍,边地之荒凉,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。『百战』是比较抽象的,冠以『黄沙』二字,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,『百战』而至『穿金甲』,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,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『白骨掩蓬蒿』式的壮烈牺牲。但是,金甲尽管磨穿,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,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。『不破楼兰终不还』,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。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、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,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、掷地有声。

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,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,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,本篇就是一个显例。可以说,三、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,正是因为有一、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。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,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,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。


参考资料

1、彭定求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年10月版:第330页
2、于海娣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年12月版:第76-79页
3、徐中玉金启华.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(一)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年9月版:第485-486页
4、萧涤非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年12月版:第114-118页

打開手機掃描閱讀

收藏 書評 打賞

上一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