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庫 簡介 目錄 A-AA+ 書簽 查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燕歌行(并序)(高适·唐代)

古诗词文(中小学教材)作者:古典诗词发布:延章

2022-12-1 20:37

高适704—765年,字达夫,一字仲武,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,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。安东都护高侃之孙,唐代大臣、诗人。曾任刑部侍郎、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,世称高常侍。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,卒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作为著名边塞诗人,高适与岑参并称『高岑』,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『边塞四诗人』。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有文集二十卷。

开元二十六年,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,作【燕歌行】以示,适感征戍之事,因而和焉。

译文
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,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,写了【燕歌行】诗一首给我看。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,因而写了这首【燕歌行】应和他。

注释
燕歌行:乐府旧题。

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。

译文
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,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。

注释
汉家:汉朝,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。
烟尘:代指战争。

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。

译文
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,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。

注释
横行:任意驰走,无所阻挡。
非常赐颜色: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。

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,旌jīngpèiwēijié石间。

译文
军队擂击金鼓,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,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。

注释
摐:撞击。
金: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。
伐:敲击。榆关:山海关,通往东北的要隘。
旌旆:旌是竿头饰羽的旗。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。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。
逶迤:蜿蜒不绝的样子。
碣石;山名。

校尉羽书飞瀚hàn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

译文
校尉紧急传羽书,飞奔浩瀚之沙海,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。

注释
校尉:次于将军的武官。
羽书:插有鸟羽的,军用的紧急文书。
瀚海:沙漠。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。
单于:匈奴首领称号,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。
猎火:打猎时点燃的火光。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,常举行大规模校猎,作为军事性的演习。
狼山:又称狼居胥山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。一说狼山又名郎山,在今河北易县境内。此处『瀚海』、『狼山』等地名,未必是实指。

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

译文
山河荒芜多萧条,满目凄凉到边土,胡人骑兵来势凶猛,如风雨交加。

注释
极:穷尽。
凭陵:仗势侵凌。
杂风雨:形容敌人来势凶猛,如风雨交加。一说,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。

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

译文
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,不辨死生;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!

注释
半死生:意思是半生半死,伤亡惨重。

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,孤城落日斗兵稀。

译文
深秋季节,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;日落时分,边城孤危,士兵越打越少。

注释
一作衰:指枯萎。
斗兵稀: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。

身当恩遇常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。常轻敌一作:恒轻敌

译文
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,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。

注释
身当恩遇: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。

铁衣远戍shù辛勤久,玉箸应啼别离后。

译文
身披铁甲的征夫,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,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,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。

注释
玉箸:白色的筷子玉筷,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。

少妇城南欲断肠,征人蓟北空回首。

译文
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,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。

注释
城南: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。
蓟北: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,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。

边庭飘飖yáo那可度,绝域苍茫无所有。飘飖一作:飘摇;无所一作:更何

译文
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,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。

注释
边庭飘飖: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。庭,一作『风』。飘飖:随风飘荡的样子。
度:越过相隔的路程,回归。
绝域:更遥远的边陲。
无所有:更加荒凉不毛。

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

译文
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,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。

注释
三时:指晨、午、晚,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。三,不表确数。
阵云: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,即战云。
一夜:即整夜,彻夜。
刁斗: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、煮饭时用的,两用铜器。

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!

译文
战士们互相观看,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;坚守节操,为国捐躯,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?

注释
血:一作『雪』
死节:指为国捐躯。节,气节。
岂顾勋: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。

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。

译文
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,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。

注释
李将军:指汉朝李广,他能捍御强敌,爱抚士卒,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。



赏析
【燕歌行】是高适的代表作。虽用乐府旧题,却是因时事而作的,这是乐府诗的发展,如果再进一步,就到了杜甫【丽人行】、【兵车行】、『三吏』、『三别』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。【燕歌行】是一个乐府题目,属于【相和歌】中的【平调曲】,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,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。曹丕的【燕歌行】有两首,是写妇女愁思,由他首创,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。高适的【燕歌行】是写边塞将士生活,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。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,不恤士卒,致使战事失利。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,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。其实,这是不符史实的。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、前往征讨奚、契丹的平卢讨击使、左骁卫将军安禄山。

诗大体可分四段:首段八句写出师。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,将军奉命征讨,天子特赐光彩,已见得宠而骄,为后文轻敌伏笔。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。旌旗如云,鼓角齐鸣,一路上浩浩荡荡,大模大样开赴战地,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。『校尉』两句写抵达前线。羽书飞驰,见军情紧急;猎火照夜,说敌阵森严。

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。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,我军伤亡惨重,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,不得解围。『山川萧条极边土』,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,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,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。『战士』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,不恤士卒,一面是拚死苦战,一面仍恣意逸乐。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。大漠衰草、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,为『斗兵稀』作衬托,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。『身当恩遇常轻敌』,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,是诗的主旨。

第三段八句写征人,思妇两地相望,重会无期。诗虽古体,多用偶句,此段因内容需要,而犹着意作对仗。又此诗平仄转韵,一般四句一转,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,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。杀气成云,刁斗传寒,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。

末段四句,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,已决心以身殉国。『岂顾勋』三字,仍是对将帅的讽刺。两句诗人感慨,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,诗以『至今犹忆李将军』作结,再次点明主题。盛唐时,殷璠评高适曰:『其诗多胸臆语,兼有气骨。』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。

【燕歌行】不仅是高适的『第一大篇』近人赵熙评语,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,千古传诵,良非偶然。

开元十五年公元727,高适曾北上蓟门。二十年,信安王李禕征讨奚、契丹,他又北去幽燕,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,未能如愿:『岂无安边书,诸将已承恩。惆怅孙吴事,归来独闭门』【蓟中作】。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,下过一番研究工夫。开元二十一年后,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,初有战功。但二十四年,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、契丹,『禄山恃勇轻进,为虏所败』【资治通鉴】卷二百十五。二十六年,幽州将赵堪、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,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、契丹,先胜后败。『守珪隐其状,而妄奏克获之功』【旧唐书。张守珪传】。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,感慨很深,因写此篇。

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,谴责将领骄傲轻敌,荒淫失职,造成战争失利,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,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,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。诗虽叙写边战,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,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。同时,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。主题仍是雄健激越,慷慨悲壮。


参考资料

1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【语文选修·唐诗宋词选读】.江苏教育出版社.2007年第3版

打開手機掃描閱讀

收藏 書評 打賞

上一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