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夏问孝。子曰:“色难色难:指难在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。色,脸色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服其劳:服,从事;有酒食,先生先生:本章讲孝,应指父兄馔馔音zhuàn撰:食用,曾是以为孝乎?”
译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。孔子说,“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。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,有酒饭给父兄食用,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?”问孔子为什么说子女尽孝难在脸色上?
答本章承接上章。上章子游问孝,孔子说要有爱敬之心。本章子夏问孝,孔子说要和颜悦色。爱敬发自内心,脸色则是外在的态度。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,但其本质都是孝道的体现,基本精神是一致的。因为人的脸色也是内心情感的表露,孔子强调子女尽孝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,依然是强调要有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敬之情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人的内心是难以直接体察的,只有通过表露于外的脸色才可以感知,孔子答子夏问孝以“色难”二字,原因正在于此。
赡养父母,有事自己做,有饭先敬父兄食用,是子女的义务,是尽孝的起码要求。孔子论孝,则超越了物质生活赡养的层次,直指内心的情感和表面的态度,这是在如何尽孝这个问题上体现出的仁与礼的关系。子女尽孝,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和态度上的和颜悦色,体现仁的精神;具体行为上的物质生活赡养体现礼的规范。没有内心的爱敬,没有态度上的和悦,只是行为上的依礼而行,还不能说是孝。
民间讲孝,常言“孝顺”。《论语》论孝只说“敬”,未见说“顺”。《孝经》也指出,一切顺从父母不是孝。只有心存爱敬之情,面带和悦之色,而又依礼而行,才是孝道的真缔和要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