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庫 簡介 目錄 A-AA+ 書簽 查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

5·15 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
论语问答录作者:贾陆英发布:贾陆英

2020-11-12 19:15

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孔文子:卫国大夫,名圉音yǔ羽,“文”是他的谥号何以谓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敏:聪明、敏捷,勤勉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
子贡问道:“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‘文’呢?”孔子说:“他聪明、勤奋、好学,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才学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所以用‘文’字做他的谥号。”

什么是谥号?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怎样的精神?

谥号是一个人死后,总括其一生的事业、道德、学问、修养,所给予的定论,以使后人能记取其特点。依据中国古代的谥法,凡帝王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大臣等人死后,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,评定一个称号,对其一生盖棺定论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制度,其意义在于,警示人们要“赢得身前身后名”,为官做事,不仅要为当代负责,而且要为后代负责。

孔子因何认定孔文子谥号为“文”?

子贡所问,是孔圉这个人得谥号为“文”的依据,孔子的回答恰与谥法有关。《逸周书·谥法》中说:“勤学好问曰‘文’”,由此孔子说:他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所以给他文的谥号。人性的弱点是,天资聪明者容易不好学,官位高显者容易耻于下问。敏慧而又好学,位高且能下问,实属难能可贵之品德,也是一个人进德修业之道,孔子对此极为重视。

孔子的回答,指出了为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,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。没有这样的精神,就不是真正的好学,也不可能在学习上不断前进。

毛泽东在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》中,引用“不耻下问”这一成语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说:“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,要‘不耻下问’,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。先做学生,然后再做先生;先向下面干部请教,然后再下命令。”《毛泽东选集》第四卷,1442页

打開手機掃描閱讀

收藏 書評 打賞

上一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