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罔:虚伪、不正直的人之生也,幸而免。”
译孔子说:“人的生存是靠正直,不正直的人的生存,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。”问怎样理解“人之生也直”?
答孔子认为,直率是人与生俱来的质朴秉性。一个人,就应该直道而行,堂堂正正地立身处世,是什么就是什么,有什么就说什么。而那些不正直的人,是靠虚伪、欺骗而生存。这样的人之所以也能生存下去,那是他的侥幸。
孔子非常重视人的正直品行。《论语·子路》记载:叶公语孔子曰:“吾党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”孔子曰:“吾党之直者异于是: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”《论语·公冶长》记载:子曰:“孰谓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”这两个例子说明,孔子所说的“直”,就是凭自己的真情实感办事,坦坦荡荡,光明磊落。他把这个标准视为“仁”的基础。
“直”的反面是“罔”,也就是虚伪。《论语》中,孔子多处批判虚伪。如:子曰:“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《论语·公冶长》这就是说,花言巧语,伪善的脸色,过分的恭顺,左丘明认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把怨恨藏在心里,表面上却表示友好,左丘明认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孔子之所以把这两类人说成是可耻的,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“直”的标准,失去了“仁”的基础,不具备“为仁”的基本素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