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庫 簡介 目錄 A-AA+ 書簽 查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

8·1 子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
论语问答录作者:贾陆英发布:贾陆英

2020-11-12 20:25

子曰:“泰伯泰伯:周朝始祖古公亶音dǎn但父的长子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民无得而称焉:泰伯对让君事迹从不传扬,故“无迹可见”,百姓也就找不到什么实迹来称赞他。”

孔子说:“泰伯,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了。他三次让了天下,百姓却找不到什么实迹来赞扬他。”

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泰伯?

泰伯,是周朝始祖古公亶音dǎn父的儿子。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:长子泰伯、二子仲雍、三子季历。依照礼制,身为长子的泰伯拥有君位继承权。但是,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,就想传位给季历,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。泰伯知道后,为了使父亲的心愿得以顺利实现,便与二弟仲雍一起躲避隐居到吴地。古公亶父死后,泰伯有意不回来奔丧,后来又依照吴地的习俗断发文身,表示终身不返,把君位让给了季历。季历传位给姬昌,他就是周文王。文王以德治国,国力日渐强盛,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。到文王的儿子武王当政时,推翻了暴君纣王的统治,灭了殷商,统一了天下。

所谓“民无得而称焉”,是指泰伯对让出君位的事迹从不传扬,故“无迹可见”,百姓也就找不到什么实迹来称赞他。

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泰伯呢?泰伯三以天下让,体现了中华民族礼让为先的传统美德。他隐居吴地,只求心安,不为人知,致使“民无得而称焉”,这也是传统美德。既让且隐,所以孔子称赞他有最高尚的品德。

打開手機掃描閱讀

收藏 書評 打賞

上一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