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张问善人善人: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之道。子曰:“不践迹践迹:踩着前人的脚印走。迹,脚印,亦不入于室入于室: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。”
译子张问善人进德修业的方法。孔子说:“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,道德学问也就难以达到高深的地步。”问怎样理解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”?
答《论语》中所说的善人,是指本质善良、关怀他人、肯行善事,但没有经过学习提升的人。所谓“践迹”,就是踩着前人的脚印走。“迹”,这里指脚印。“入于室”,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。
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”是何意呢?《论语·先进篇》记载,子路弹瑟,流露出刚勇之气,孔子特意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弹,面对面指点。因此,弟子们瞧不起子路。孔子说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他借用登上厅堂、进入内室比喻学识造诣的不同程度,以“升堂”来肯定子路的学问已经有所成就,又用“未入于室”指出子路还不够精深。本章中的“亦不入于室”,也是指难以达到高深境界之意。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”,虽然简短,却指出了善人完善自我的途径和方法,这就是,加强学习修养,“见贤思齐”,向前人学习,向贤者学习,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学问步步提升,达到精深的地步。
在《论语·述而篇》中,孔子也讲到了善人如何进德修业的问题。他说:“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!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“善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!得见有恒者,斯可矣。”圣人与君子,善人与有恒者,是古人对人的学业、品质的不同评价标准。圣人与君子,是以学业而言,善人与有恒者,是以品质而言。善人的欠缺之处,在于质多而文少。人若有恒心,三人行必有我师,择善而从,日积月累则可以成为善人。善人若能博文好学,使质与文配合恰当,即可成为“文质彬彬”的君子。君子若能在学业上永不停步,也可以成为圣人。由此可见,孔子所说的“践迹”,就是希望善人通过不断地向前人、向贤者学习,补上质多而文少的缺憾,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,进而向成圣的方向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