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1-13 11:56
问本章所记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态度?
答这里记载的,是冉有、子路二人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家臣时发生的一件事。季康子把持着鲁国的政治,和鲁哀公的矛盾很大。他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,更担心鲁国的附庸颛臾凭借有利地势起而帮助鲁君。就想先下手为强,准备攻打颛臾。孔子借用“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”这个比喻,对冉有、子路非但不去劝阻季康子的不轨行为,反而推脱责任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。又用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”这个比喻,点出了季康子图谋不轨的心思并不在颛臾这个地方,而是在“萧墙之内”的鲁君。这真是一语中的,表明了孔子维护鲁君权威的鲜明态度。
“祸起萧墙”这个成语就出典于此,比喻祸患产生于内部。后世常常用这句话形容某件事情的忧虑不在于外部原因,而在于内部原因。皖南事变之后,毛泽东在《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》中说:“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,则事态自然平息,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,必不过为己甚。否则,‘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’,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,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。”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二卷,774页他引用“祸起萧墙”这个典故,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发动皖南事变,他们所忧虑的并不是外来的侵略者,而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,并且告诫说,如果他们一意孤行,必然是“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”。
问孔子在严厉批评冉有、子路的同时,阐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?
答孔子说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这的确是古往今来治国理政的精辟之论,也是对古代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。针对春秋末期社会动荡、贫富分化的状况,孔子主张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。朱熹对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的解释是:“均,谓各得其分;安,谓上下相安。”孔子认为,不论是治国还是治家,重要的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,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;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,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;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,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,国家安定了就不会垮台。
当时的社会,哪个诸侯国政治清明,社会和谐,民众就会往那里去;哪个诸侯国民众多,那里就富足强盛。孔子大力倡导“德政”,希望采用礼、义、仁、和的方式解决问题,一个重要的着眼点,就是争取民心。他在回答叶公问政时,讲了六个字:“近者说悦,远者来。”《论语·子路篇》就是说,要使自己国家的民众感到高兴,使其他国家的民众前来投奔。他在这里讲的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,与“近者说悦,远者来”是一脉贯通的。孔子认为,具有亲和力、凝聚力、吸引力的政治,才算是能够强国富民的政治。
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,对当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。今天,社会的稳定依然需要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,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。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,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。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“均”字,按照朱熹的诠释,是指“各得其分”,并非绝对的平均主义,这也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。